而除了「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這樣古典意象的具體表現之外,《鄉愁》一詩則是充滿了現代性、更多的現實描繪,且有一種故事敘述的畫面感躍然於紙上:「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兩岸情思千古一人

隨著時代遞嬗轉移,從小到大,從現在到將來,從母親、新娘到家國遺緒,這些牽連而成的情懷與憂愁,在詩人筆下,用這樣素樸、真摯的語言,卻深深流露出那種去國懷鄉、動人無比的千思萬想,兩岸情思遙寄,千古一人,在我心中,唯余光中先生而已。

自從小時候讀到余光中先生這首用「郵票」、「船票」、「母親」、「海峽」所勾勒出的淒美哀豔又動人感懷的作品之後,那種帶有著強烈感染力的家國意念與文化親情紐帶就如同一種古老的咒語般,牢牢將我與這條中華母親河流傳承給連繫在一起。

而當後來我所遇到的諸多來台就學的陸生,每每與他們談起兩岸人文親情關連,我們之間的共同語言,總是起自余光中先生的詩。即使隔著海峽遠望,就算望穿秋水,就算始終到不了阿里山、沒看到日月潭,但透過余光中先生的一字一句,他們仍然能夠感知到,在海外有座島嶼,視他們為家人同胞,也因此,他們深深寄託在我們的懷鄉之情裡,兩岸不是兩家人,而是一家人,因為是一家人,所以這一封封的「家書」,才會如此一字千金、擲地有聲。

詩人仙逝的消息轟動兩岸,我所有認識的大陸朋友們,紛紛在微信上面轉載了各路消息,大家同聲哀悼、齊心緬懷,因為余光中先生除了詩文之外,在他老年之時,更用身體力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存續,在台灣大動作提出訴求主張,除了言教之外,也用身教的方式,讓我們感悟到,有種對中國文化的真誠情感,是值得用一生去擁護、捍衛的。詩人拔劍衛道,留給我們的身影典範,除了感動,唯追隨而已。

溫文爾雅謙沖自牧

雖然有人以余光中先生早年曾與左派作家們開展「鄉土文學論戰」,並為文撰寫〈狼來了〉,用來攻擊余光中先生。然而,他們絕口不提的是,余光中先生早已為此博客來網路書店事深自歉疚,認為自己在早年過於衝動,始終引以為憾。

而著名詩人向陽雖與余光中先生理念不合而漸行漸遠,但卻也仗義直言的指出,余光中先生到了晚年對「鄉土文學論戰」這段歷史曾經表示:「當時情緒失控,不但措辭粗糙,而且語氣凌厲,不像一個自由主義作家應有的修養。」向陽表示:「……政治上的比附影射也引申過當,令人反感,也難怪授人以柄,懷疑是呼應國民黨的什麼整肅運動。想來也是悔不當初的,只可惜已然難以挽回。」

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能夠以聖人自居。余光中先生所展現的溫文爾雅、謙沖自牧形象,並非外界刻意造神所致。用一生來深自持守自己的「道」,還眾生的「願」,相信這也是電影《一代宗師》中所說:「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高度修為。

余光中先生曾寫過一首詩《當我死時》:「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這是最縱容最寬廣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故國神遊坦然睡去

那麼美的詩句,配博客來上那麼美麗的情感,關於母親、關於祖國、關於遙遠的鄉愁,其實,詩人窮盡一生所追尋的美,也許就是一直相同不變的主題,對於那片故土的摯愛與深情……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詩人已遠,典型在夙昔。但願余光中先生能夠就此永遠長眠在他的故國神遊,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在長江與黃河之間,自在安適。

(旺報)


70E460D22EB69938
arrow
arrow

    lrt79hx95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